Friday, 19 August 2011

棕油生产州食油短缺

棕油生产州食油短缺


●立克
以前沙巴是全国最大可可生产地,惟油棕後來居上;因棕油价格不断飆升,現在虽是一度受到微挫,但今年十月期货合约仍涨五十五令吉,至每公吨三千零七十令吉,新鲜棕果即使榨取率十八巴仙的等級,每公吨也六百零五令吉。所以,內陆地区油棕园一望无际,林木被砍代、几乎可耕之地都种植了油棕,其他农作物全要靠边站。

棕油需求量如此巨大的原因,是它乃许多产品的原料,其中包括吃的和用的,是用途广泛的植物油。我國人民現在的食油,全是棕油提炼而來,餐桌上涂面包的Planta也是棕油产品。

然而, “卖花姑娘插竹叶” ,一个盛产棕油的州属,竟然在佳节(开斋节)来临之际,闹食油荒,因此引起州社会发展及消费人事务部长阿茲莎頓的关注,敦促种植及原产业部属下的大马棕油局立刻解決。

据阿茲莎頓指出,大马棕油局給予沙巴食油的配額是每月五千一百卅四公吨,而州內每月的食油需求量都是五千四百八十四公吨,这意味著少了三百五十公吨,再加上适逢佳节期间,食油需求量通常比平时高十巴仙,怎麼不是食油供不应求?

食油是有补贴的統制品、就和白糖及燃油一祥,不可隨原产品市价浮动,必須固定在一个低水平,若照国际棕油市价来计算,食油价格当然不会有目前的“便宜”。

以前在沒有公司采用急冻设备出口冷藏虾到外國时,老虎虾或大虾的价格很便宜,山打根鱼巴剎一度是每公斤一元多。后来有大規模冷藏虾厂的设立,从日本引进拖网技术捕撈,鲜虾大量冻藏出口。继之更多投资者效法,一些小型渔船捕撈之虾原是供应本地消费的,都卖給了冻藏虾
厂出口,以致虾价飆升,使本來普通人家都吃得起的大虾,現在已成为酒楼菜单上昂贵的海鲜,每一只卅至四十令吉。

鲜鱼也是一祥,現在冻藏及水中加氧活鱼的大量出口,以致抑制了本地供应量,鱼价隨之大起,以前被视为是下等鱼的,現在也身价百倍,间接影响了吃不起每天有鱼家庭的蛋白质來源。

以上例子就是说明,凡是日常消耗量大的食品一旦成为外銷,都可能有同祥的短缺和涨价現象,不过鱼虾海鮮与食油不同,它毕竟不是非有不可,而食油則是不分贫富的每天必需品,它价格的飆升或供应的短缺,和燃油及白糖等必需品一样,严重影响民生。

如果沒有痛补贴的牽制,棕油生产商当然是向“钱”看、全部输出賺取厚利。就是因为有补贴的限制,才有棕油留下來供国人食用、和价格保持在低收入群也可以负担的水平。但供求是否平衡?是视政府管理机制的执行效率,而这个机制的行使权,显然是操在大马棕油局手上;因此,沙巴食油短缺,除大马棕油局难释其咎之外,政府也要负起监督不力的责任。

2011-08-19亚洲时报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